如何区分学术会议的级别与质量
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学术会议通知和投稿征文通知。当然,很多会议都不是免费的。有些人不明就里,出于好奇或冲动而投稿,造成论文的版权被“没用的”会议占有而无法向“有用的”会议或期刊继续投稿,而且还耗费大量会议费和差旅费,经常后悔晚矣。那么,什么是没用的会议?什么是有用的会议?本文就此阐述如何判别学术会议等级。
1、看届次:
一般来讲,届数比较多的相对靠谱,很多学术会议是一年一届,如果届数多,那么网站一般会公布会议历史。看历届主办方、会议规模、学术文章集出版情况、检索情况、会议现场照片等,基本可以判断一个会议的规模、层次等。
2、权威信息
查询知网、EI等收录情况。如果知网上查询不到该会议信息,那有可能是新会或其他原因了。学术会议的主办方、出版社、数据库是分开的(部分学术会议主办方和出版社会合作),不保证100%检索。但正常来说,比较权威的学术会议在审稿录用会有一定标准,只要录用了检索一般没问题。注意,SCI是不会检索会议的,有些是会议把优秀论文推荐到了某个期刊,再被检索的。
3、看“会议规模”
这里往往容易产生一个误区:规模越大,含金量越高。其实,动辄三五千、甚至上万人的大会,属于“综合性”会议,更多是圈内大佬抛头露面的舞台,有助于增长见识,但主题聚焦性较弱,普通学者或硕博很难真正收获“干货”;反而是百人以内的“小而精”会议,会充分讨论前沿研究进展,交流属性更强。因此,摒弃一味“图名气”的理念,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份和研究阶段去挑选会议规模,不失为明智之举。
4、查看往届的会议论文集: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都会发表会议论文集,或者与专业期刊合作。如果会议的研究被公认的期刊出版,那么这个会议就可能是真实和可靠的。
5、参会专家:检查会议的演讲者和参与者。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的会议更有可能是真实的。
6、不审稿就录用NO:没有任何审核流程,承诺不审稿就可以直接录用的要慎重,另外合理的注册费也是一个好的指标。如果费用过高或者过低,都需要慎重。